中醫臍帶療法
所謂臍帶療法,就是直接敷藥或用艾灸、熱敷等方法,對病人的臍帶進行治療,刺激經絡之氣,疏通氣血,調節臟腑,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臍穴,中醫又稱"神闕"穴。它與人體的十二經相通,五臟六腑相通,中醫認為肚臍是心腎相通的"門戶"。
臍療方法主要有敷藥臍、貼臍、補臍、燙臍、熏臍、艾灸臍等。
艾灸臍部法
(1)用生姜艾灸將新鮮生姜切成直徑約2-3厘米、0.2-0.3厘米厚的薄片,在中間刺若干孔,然后將姜片放在肚臍上,再將姜片放在火上艾灸。當艾被燒盡時,很容易艾灸。艾灸后規定次數的力度,以使皮膚發紅而不起泡為度。常用于感冒引起的嘔吐、腹痛、腹瀉及風寒性關節痛。
(2)鹽隔灸用純鹽在臍帶內填滿,或在鹽上放薄片姜,放大灸就施灸。用于治療傷寒陰證或嘔吐腹瀉、中風等。
(3)艾灸附子餅將附子磨成粉末,與酒混合制成直徑約3厘米,厚度約0.8厘米的附子餅,中間打若干個孔,置于艾灸點或患處,再施灸至規定數量。用于治療陽痿、早泄或潰瘍等因生命門失火而引起的疾病。
(4)溫灸機艾灸用金屬特制的圓柱形艾灸工具,故又稱溫灸管。筒體底部尖而平,筒體內部裝有小筒體,小筒體周圍有孔。施灸時,將艾毛或加藥放入艾溫器的小圓筒內,打光后,將艾溫器蓋扣緊,即可放在臍上,進行熨燙艾灸,直至艾灸部位皮膚發紅。具有調和氣血、溫中散寒的作用。
在我國*早的醫學理論著作《黃帝內經》中,有許多關于臍帶療法的論述。早在殷商時期,太儀真真就采用熏臍法治療疾病。彭祖也用蒸臍法治療疾病。金代葛洪的"肘背"率先總結和倡導臍帶療法,開創了藥補臍帶療法的先河。此后,臍帶療法經歷了各個朝代的發展,直到晚清進入發展的全盛時期。清代中醫對外治理大師吳士基所寫的《禮樂》,系統地闡述了臍帶療法。
發證*介紹
*中醫科培訓中心成立于1994年,是*中醫科直屬培訓機構。經過20多年的建設,培訓中心已成為*中醫科重要的繼續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基地。該中心旨在充分利用*中醫科的人才和技術優勢,為國內外在職中醫、中藥師、針灸師、按摩師、美容師和中醫愛好者提供學習、深造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和學術水平,也是*中醫科宣傳科研成果、宣傳老中青*的學術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