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仍是主要關注點
上周五,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表示,當其聽到經濟已經恢復正常的觀點時,感到“有點不自在”。特里謝說,“我們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應當盡可能地保持積極態度。”而在上周六,特里謝再次表示,各大央行必須盡其所能防止經濟危機的再次發生。“現在我們看到一些實體經濟開始走出‘自由落體’式衰退的跡象”,但這并非意味著未來的復蘇之路不會充滿崎嶇,央行可能犯的*錯誤就是,忘記防止經濟危機再次發生這項任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看法與特里謝類似。伯南克日前警告說,“最初的經濟復蘇可能相對遲緩。”如果沒有各大央行采取的激進和相互協調的行動,這場經濟衰退的影響將會更惡劣。伯南克還表示,“盡管我們已經度過了最惡劣的階段,但是困難和挑戰依舊存在,各大央行必須攜手在已經取得的成績上繼續努力。”
“面對此次經濟危機,全球主要中央銀行都采取了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積極應對。從過去一段時間全球經濟、金融的走勢看,這種寬松貨幣政策有效地阻斷了衰退的加深和危機的進一步傳染,也給經濟、金融的企穩和恢復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曾剛表示,各大央行采取的大幅減息和大量注入流動性的舉措,對經濟的企穩起到了關鍵作用。曾剛表示,總體上看,主要經濟體包括美國、日本、歐洲以及英國的利率都已經調低到歷史*水平,幾乎已沒有進一步下行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數量型貨幣政策將逐漸占據主導地位。當然,在目前的階段,經濟已大體觸底,更為寬松的政策并不必要。但從另一方面看,全球經濟還沒有出現明顯的回升跡象,因此,各大央行都采取了觀望態度,并不急于從刺激經濟的角色中退出。全球經濟復蘇可能是一條緩慢、持久的道路。
通脹風險不可忽視
為了抵御經濟危機,全球各大經濟體除了大幅減息之外,還向經濟注入了數以萬億計的資金。有專家表示,對于各大央行來說,如何使市場在*廉價資金的問題上“斷奶”,是一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事情。美國國會預算草案前任官員魯道夫·沛涅表示,如果全球經濟復蘇是疲弱的,各國*顯然不得不在刺激經濟方面“嚴陣以待”,但大量流動性又使得通脹擔憂成為經濟保持長期增長的“隱憂”,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所有的政策都會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擴張型的貨幣政策必然也會帶來潛在的通脹風險,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曾剛說,不過,在經濟衰退風險較大的時期,各大央行利弊衡量,用一定的通脹風險去換取經濟的企穩完全是必要的,但隨著經濟衰退風險的逐漸減小,有必要逐步加大對通脹問題的關注。尤其是在經濟企穩之后,過剩的資金可能將迅速地撲向市場,導致資產價格泡沫和商品價格飆升。因而對貨幣政策操作而言,有必要提前研究寬松貨幣政策的轉向問題,及早制定反映經濟復蘇程度的參考指標,一旦這些指標達到既定水平,就應迅速調整政策方向。
“當然,目前我們還很難準確預測出具體的政策轉向時點。”曾剛認為,目前困擾各國央行貨幣政策走勢的主要問題仍然在于如何精確判斷實體經濟的下一步走勢。目前的經濟數據好壞不一。單從經濟增長數據看,主要經濟體經濟下滑的勢頭都已開始減弱,并有企穩回升的跡象。但從就業情況看,各國的情況還不樂觀,而且,居民、企業對未來的信心依然不穩定,市場波動仍然相當劇烈。
“貨幣政策轉向的主要依據是實體經濟回升的基礎全面好轉,但如何判斷這種全面好轉的出現,始終是個問題。”曾剛說,如果全球經濟復蘇呈L形走勢,則意味著在經濟增速以及就業水平大大低于危機前水平的時候,政策當局就應該開始宏觀政策的轉向和調高利率的操作。不過,這顯然不僅僅是一個貨幣政策判斷的問題,可能多少還會受到來自于政治層面的各種干擾和影響。 *出爐的數據不斷發出全球經濟正在逐步改善的信號。然而,全球各大央行行長們并未據此認為其肩頭重擔有所減輕,其依然對未來的貨幣政策走向保持著謹慎心態。*社會科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在各國的共同努力之下,全球經濟已經觸底,但未來全球貨幣政策依然面臨嚴峻挑戰:一方面各大央行在刺激經濟增長方面無法“掉以輕心”,另一方面通脹風險也無法小視。
經濟增長仍是主要關注點
上周五,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表示,當其聽到經濟已經恢復正常的觀點時,感到“有點不自在”。特里謝說,“我們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應當盡可能地保持積極態度。”而在上周六,特里謝再次表示,各大央行必須盡其所能防止經濟危機的再次發生。“現在我們看到一些實體經濟開始走出‘自由落體’式衰退的跡象”,但這并非意味著未來的復蘇之路不會充滿崎嶇,央行可能犯的*錯誤就是,忘記防止經濟危機再次發生這項任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看法與特里謝類似。伯南克日前警告說,“最初的經濟復蘇可能相對遲緩。”如果沒有各大央行采取的激進和相互協調的行動,這場經濟衰退的影響將會更惡劣。伯南克還表示,“盡管我們已經度過了最惡劣的階段,但是困難和挑戰依舊存在,各大央行必須攜手在已經取得的成績上繼續努力。”
“面對此次經濟危機,全球主要中央銀行都采取了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積極應對。從過去一段時間全球經濟、金融的走勢看,這種寬松貨幣政策有效地阻斷了衰退的加深和危機的進一步傳染,也給經濟、金融的企穩和恢復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曾剛表示,各大央行采取的大幅減息和大量注入流動性的舉措,對經濟的企穩起到了關鍵作用。曾剛表示,總體上看,主要經濟體包括美國、日本、歐洲以及英國的利率都已經調低到歷史*水平,幾乎已沒有進一步下行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數量型貨幣政策將逐漸占據主導地位。當然,在目前的階段,經濟已大體觸底,更為寬松的政策并不必要。但從另一方面看,全球經濟還沒有出現明顯的回升跡象,因此,各大央行都采取了觀望態度,并不急于從刺激經濟的角色中退出。全球經濟復蘇可能是一條緩慢、持久的道路。
通脹風險不可忽視
為了抵御經濟危機,全球各大經濟體除了大幅減息之外,還向經濟注入了數以萬億計的資金。有專家表示,對于各大央行來說,如何使市場在*廉價資金的問題上“斷奶”,是一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事情。美國國會預算草案前任官員魯道夫·沛涅表示,如果全球經濟復蘇是疲弱的,各國*顯然不得不在刺激經濟方面“嚴陣以待”,但大量流動性又使得通脹擔憂成為經濟保持長期增長的“隱憂”,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所有的政策都會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擴張型的貨幣政策必然也會帶來潛在的通脹風險,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曾剛說,不過,在經濟衰退風險較大的時期,各大央行利弊衡量,用一定的通脹風險去換取經濟的企穩完全是必要的,但隨著經濟衰退風險的逐漸減小,有必要逐步加大對通脹問題的關注。尤其是在經濟企穩之后,過剩的資金可能將迅速地撲向市場,導致資產價格泡沫和商品價格飆升。因而對貨幣政策操作而言,有必要提前研究寬松貨幣政策的轉向問題,及早制定反映經濟復蘇程度的參考指標,一旦這些指標達到既定水平,就應迅速調整政策方向。
“當然,目前我們還很難準確預測出具體的政策轉向時點。”曾剛認為,目前困擾各國央行貨幣政策走勢的主要問題仍然在于如何精確判斷實體經濟的下一步走勢。目前的經濟數據好壞不一。單從經濟增長數據看,主要經濟體經濟下滑的勢頭都已開始減弱,并有企穩回升的跡象。但從就業情況看,各國的情況還不樂觀,而且,居民、企業對未來的信心依然不穩定,市場波動仍然相當劇烈。
“貨幣政策轉向的主要依據是實體經濟回升的基礎全面好轉,但如何判斷這種全面好轉的出現,始終是個問題。”曾剛說,如果全球經濟復蘇呈L形走勢,則意味著在經濟增速以及就業水平大大低于危機前水平的時候,政策當局就應該開始宏觀政策的轉向和調高利率的操作。不過,這顯然不僅僅是一個貨幣政策判斷的問題,可能多少還會受到來自于政治層面的各種干擾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