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
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令世人矚目,但這種發展并非技術創新,低附加值的出口產品結構,正在制約未來*經濟發展。
*必須超越依靠廉價勞動力發展的模式,代之以自主創新能力優勢,這樣才能獲得持久的發展。我國的科技創新存在以下問題:(1)從投入來看,**正不斷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但企業對科技創新投入積極性還不夠高。有限的投入目標還不夠集中。(2)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還不突出。不少企業目光短淺,創新動力不足。有些企業在年度預算中不重視研究開發費用的預留。有些企業在搞產學研項目時,指望*撥款。(3)在與創新相關的市場上,信息流動不夠活躍。在這個平臺上,*、科研院所應展示自己有什么能力;企業應積極提出對于科技研發有何需求。目前,*與科研院所尋求合作的積極性比較高,但許多企業在這方面意識不強?! 。?)缺乏創新型人才。科技創新渴求領軍人物。領軍人物,能夠帶領科研團隊攀登制高點,并懂得將科研成果成功地轉化為生產力;領軍人物,能夠帶領企業走自主創新之路。這樣既懂技術,又熟知產業化運作的頂級人才。
二、原因
*,長期以來,我們的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在不同軌道運行,能深入結合的不多。
第二,企業沒有成為創新的主體。我們*的專利發明主題大多數是科研院所和個人,他們無法獨資承擔起科技發明的投入,也無法承擔起科技發明所具備的一些供銷。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大概有80%以上的企業卻沒有自己的專利,科研院所、個人和企業的錯位使大量專利沒有辦法轉化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很多人都說*人聰明,老百姓當中確實有不少心靈手巧的能人,但是如果不讓企業真正地擔當起創新的主角,不能讓創新的機制真正運行到位,那么老百姓的創新力再強,也沒有辦法轉化成*的創造力。
第三,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技術人才的流動,企業產權的明晰等制度安排上存在的問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抑制了創新活動的展開。
三、對策
*,促進學校、科研院所、企業三方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鼓勵研究生聯合培養,促進三方人員的流動。
第二,進行“創新型”教育體系改革。在科技創新的基礎條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教育體系。*的傳統教育體系偏重于知識傳授,厚重有余,活力不足,在某種意義上不利于創造能力的形成。*的教育在課程設置、教授方式、考評方式等方面均有諸多待興待革之處。
第三,**將繼續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重點投在那些具有公益性、基礎性、前瞻性的項目上。
第四,*要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持。*對自主科技創新的制度支持應是全面而有效的。例如,有效的項目評估和資金支持體系;有利于自主創新的*采購制度;有明智的產業政策;有合理的知識產權制度;有利于科技創業的社會融資系統;*提供專項基金,用于企業開展自主品牌建設,在研發和自主創新方面也將給予相應支持;對企業國內外研發投入給予所得稅抵免或退征;設立研發和品牌風險基金,*和企業共擔風險;完善科技經費的管理制度,加強對經費的監督,提高透明度。
第五,自主創新,必須注重專利申請,尤其是發明專利,在知識產權這一高臺上與國外較量。要更加鼓勵發明、創造、創新,使知識產權成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制定科學的知識產權戰略和政策,理順知識產權的管理體制和機制。
第六,要通過建立引導和約束機制,刺激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發揮企業在整合全社會創新資源中的主導作用,繼而提高全社會創新活動的整體強度。
第七,培育與創新相關的中介機構。讓科研成果更好地轉化為生產力,需要提升技術轉移服務的質量,形成由一批中介機構、評估機構、律師事務所,以及高素質技術經紀人構成的服務體系。要加強激勵政策設計,支持這些技術服務機構和從業人員快速成長,例如讓部分科技服務機構享受高技術企業的同等政策。
第八,創造一種良好的文化環境。例如,有一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有熱愛科學的社會風氣,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的學術教養和規范;對創新精神的褒獎,允許失敗,對創新成果的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