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模具制造行業起源于上世紀30年代,是浙江最早生產模具的地區之一。 改革開放初期,溫州民營經濟孕育發展,成千上萬的模具師傅、鉗工和其他機械技工相繼下海參與模具制造,他們充當了推動“小商品,大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排頭兵”。溫州模具行業不但為溫州輕工業的發展和繁榮立下了汗馬功勞,也在服務地方經濟的同時逐漸形成了初具規模、相對獨立以及配套完善的產業體系。遺憾的是,近年來,溫州模具漸漸由“先發”淪為“落后”。
據溫州市模具行業協會的估計,2007年溫州模具行業的總銷售額在60億元以上,但模具行業規模企業不到5 %。此外,該行業銷售額95%以上“消化”在溫州本地。這兩大現象被業界稱之為“怪圈”。最近,模具行業協會正積極籌劃著如何引導行業企業走出“怪圈”。
一個尷尬的局面
幾天前,在位于龍灣技術開發區的文達文具制筆廠,記者看到,在機器轟鳴的制筆生產車間旁,還“依附”著一個模具車間,幾名技術人員正緊張忙碌地操作著幾臺大型模具生產設備。
“沒有辦法,溫州現在幾乎每個制筆企業都要自己辦模具廠,光這項投入,企業每年就要多花費幾百萬元,有些上規模的制筆企業投入達到幾千萬元。”文達文具制筆廠總經理黃聯鑫告訴記者,因為溫州模具業相對落后,而溫州制筆企業模具更新速度比較快,導致很多制筆企業都要自己動手兼辦模具廠。
文達文具制筆廠的境況折射出我市模具行業的一個尷尬局面。
“溫州模具業的發展已經到了瓶頸時刻,存在不進反退的可能。”記者在市模具協會采訪時,該協會負責人不無憂慮地告訴記者。
據了解,溫州模具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擁有模具企業3000余家(含具備制模車間的其他制造廠、制模個體戶),從業人員逾8萬,年產值約60億元。與溫州特色產業塊狀分布相適應,溫州模具業自然形成塊狀專業分布特色,如樂清虹橋、樂成一帶的精密電子接插件模;樂清柳市低壓電器模;樂清白石的鞋模;永嘉的裝飾件模、泵閥模;龍灣的筆模、拉鏈模;鹿城的打火機模和小商品模;瑞安與甌海的眼鏡模、汽摩配模;平陽、蒼南的小五金模、徽章模等。
“按理說,溫州模具品種繁多,門類齊全,以塑料模、沖壓模、壓鑄模為主,約占80%,還有鑄造模、鍛模、橡膠模、玻璃陶瓷模、粉末冶金模等,幾乎覆蓋所有類型模具,小型精密模具制造是溫州優勢和區域品牌,但時至今日,我市模具企業仍處于低、小、散、亂的狀況,模具專業人才嚴重流失,企業無力投入,更無力采用高新技術,整個模具行業規模企業不到5%。”溫州模具協會高級顧問陳景祥如是說。
一份無奈的調查
模具是工業生產的主要工藝裝備,歷來被喻為“百業之母”。模具生產費用占輕工、電子、汽車等行業產品成本的30%,不少*模具產值已超過機床產值。據估算,企業每投資1元購買模具,可獲得近100元的經濟效益。就我市目前
模具行業的規模、產值與其它產業相比,其行業本身并非屬于支柱產業,但許多支柱產業產品質量的提高取決于模具設計水平和制造精度。如電子電器產品、汽車、摩托車配件等60%的零件制造都離不開模具成型,因此模具制造業是一個關聯行業。
溫州職業技術機械工程系副教授吳百中多年來一直密切地關注著溫州模具行業的發展。幾個月前,吳百中所在的職業技術機械工程系受溫州科技局的委托,曾對溫州的模具企業做了一份行業調查,他告訴記者,調查結果并不理想:模具行業規模企業不到5 % ,其余均為面積60平方米左右的作坊式工場。
在我市梧田、牛山北路一帶,就分布著大大小小500來家各類家庭作坊式模具店。幾臺老式的車、銑、刨、鉆床加上老虎鉗和砂輪機,一個鉗工師傅帶著幾個徒弟,從頭到尾實行手工操作。這是記者在一家私營模具作坊工場見到的典型情景。
吳百中教授把這種生產模式概括為“五依靠”:依靠傳統設備加工制造,依靠實物測繪代替模具設計,依靠老師傅的技術經驗培養人才,依靠作坊式經營打天下,依靠低價競爭求市場、求生存。
“溫州模具行業內部制造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設計手段和加工設備落后、人員技術素質較低等問題。模具行業從業人員絕大多數未經過正規培訓,還是以師傅帶徒弟這種傳統培養模式為主,所運用的設計加工技術手段絕大部分還是基于從業經驗,對以計算機技術進行現代模具設計制造的掌握較差。”
吳百中指出,現代模具工業,早已不是以前手工制模的時代了,模具制作已進入數字化時代,實現了“無圖化”生產,靠電腦設計,向電腦輸入數據加工制作模具。模具工業是技術密集與投資密集的產業,要獲得高質量、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模具,一要高投入;二要采用高新技術;三要有高素質的技術人才。高投入,是指對生產設備的投入。模具生產水平的高低,取決于生產設備的高低。采用高新技術,是要用信息技術帶動和提升模具工業的制造水平。
此外,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溫州模具行業的總銷售額在60億元以上,而銷售額95%以上“消化”在溫州本地。溫州模具用量大,但是價格并不高,一般一副打火機的模具通常在1.2萬元~1.8萬元之間,為爭取本地客戶,模具企業間還經常打價格戰,使企業的利潤少之又少。而與溫州毗鄰的臺州、寧波等地的模具產業50%以上產品供應國內外大型或高端企業,幾十萬元/副、幾百萬元/副的模具產品到處可見。相比之下,溫州模具的產業檔次明顯滯后。
三大發展瓶頸
“溫州模具行業要想發展和升級,必須突破人才、資金和土地的三大困擾。”市模具協會負責人對此具有清醒的認識。他告訴記者,后續資金投入乏力是困擾我市模具業*的問題。當前模具業發展需要企業投入高精尖的新型數控設備。但這些設備動輒需要上百萬元投入,投資回收期一般都在5年以上。而模具業由于大多是單件作業,工序復雜,因此企業規模一般都比較小,后續資金投入也就相對困難。
溫州豐日模具廠廠長巫少華對此也深有同感,他向記者介紹,模具業是一個投入高、產出少的行業,他曾到外省的一家規模企業考察,那家企業在設備投入上花費了3000萬元,但一年的產值卻只有1000萬元。“前幾年,我也曾嘗試著擴大企業的生產規模,但結果發現,錢投進去,規模擴大了,產值卻不見增長。以后就不敢再投入資金了。”
此外,人才也是困擾我市模具業的一大瓶頸。巫少華告訴記者,目前模具行業大多采用數控技術,對操作人員的素質要求較高,一般模具行業人才都需要2~3年以上的經驗積累。
“模具行業人才總量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局面。”據我市一家模具企業老板透露,他曾出資10萬元在本地聘請技術人才,卻未能如愿,只能從外地招聘。但在外面招聘的人才流動性很大,影響了模具業整體水平的提高。
吳百中表示,土地問題也是困擾我市模具業發展的一個問題。目前,除了不到30家模具企業擁有自己的廠房外,絕大多數模具企業都租用國有、集體改制企業的舊廠房,或以城郊接合部空地棚屋或居民弄堂及廟堂巷尾作工場。由于簡陋、潮濕、交通不便,現代化的設備無法安裝。
先進制模設備少則幾百萬元一臺,而模具制造又屬單件生產,如果不采取資源共享方式,高端設備的投資就無法回收,因此,一些企業反映場地短缺成為一個致命欠缺,它制約著模具企業發展空間,也是企業技改的*障礙。
日前,由溫州職業技術與溫州建達公司聯合投資1600萬元,共同建立的精密模具技術產學研合作基地宣告成立,其目的在于共同籌建溫州市材料成型工藝與模具技術重點實驗室。希望今后能據此引進人才,引進先進設備,提高模具產品檔次,提升一批模具企業成為國內外大型高科技企業的配套企業。與此同時,溫州模具協會起草了一份《溫州模具行業調查暨對策研究》,期待有關*對模具行業出臺相關的扶持政策,努力引導溫州模具行業走出發展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