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面向社會成員提供學歷與非學歷繼續教育服務,旨在促進教育機會公平、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國民素質不斷提高的新型*。學校的核心理念是:開放、責任、質量、多樣化、國際化。
*前身是中央廣播電視*,是鄧小平同志借鑒英國*的經驗,親自倡導并批示創辦的,于1979年2月6日正式開學。2012年7月31日,*在廣播電視*的基礎上揭牌,劉延東同志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辦學40年來,學校累計招收各類學生2050余萬,培養畢業生1512余萬。目前,具有招生資格的專業(方向)238個,其中高中起點本科層次專業(方向)13個,??破瘘c本科層次專業(方向)58個,??茖哟螌I(方向)167個。高等學歷教育在校生431 萬人,70%的學生來自基層,55%的學生分部在中西部地區。學校已經構建了由總部和45個省級分部、14個行業、4000多個學習中心組成,覆蓋*城鄉、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辦學共同體"。
致電學校招生辦免 費咨詢熱線可以免 費領取兩千元助學金名額:13667377177微 信同號
1."互聯網+*"
*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適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形成"云、路、端"三位一體的教育信息化融合新模式。在數字化學習環境方面,建成教、學、管、研、服一站式和一體化運行的遠程教育云平臺。建成538間云教室,遍布*大陸地區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基本覆蓋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內蒙古、四川等西部地區,并進入"一帶一路"如坦桑尼亞、巴基斯坦等。研發國開"O學派"移動學習終端,在湖南省農民*生中開展試點。
建立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集聚了5萬多門優質課程,并與其他高校、職業學校、社會教育機構等共建了247個分中心,探索形成了資源的集聚、共建、共享的運行機制。根據成人碎片化學習特點,開發了3萬門"五分鐘課程",免費向社會開放。建設280門精品課程,120門三農課程和特色課程。
2.特定人群教育
*特別關注廣大基層、農村、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需求,開展特定人群教育,承擔社會責任,促進教育公平。目前,注冊在學生中,農民學生20萬,部隊士官學生12萬,少數民族學生27萬,殘疾人學生6000名。
承擔教育部"一村一名*生計劃"(又稱"鄉村振興人才培養計劃"),培養了大量"留得住,干得好"的新型職業農民。陸續開設適用于農村發展的7大科類25個相關專業,本??评塾嬚猩?8萬人,畢業生近46萬人。
殘疾人教育面向*殘疾人開展學歷教育和崗位培訓。目前已在*建立了54個地方和教學中心,開設本、專科專業共11個。累計招收本、??茖W生17375人,畢業9968人。
士官遠程教育積極服務學習型軍營建設,使部隊士官"不出營門上*"的夢想成為現實。先后成立總參、八一、空軍、中優。開設22個軍事特色本??茖I,設置800多個教學站點,累計招生45.9萬人,畢業29.4萬人。還為12萬名士官提供了非學歷繼續教育培訓。
少數民族教育致力于少數民族地區人才培養,目前在校學生34萬。西藏分部為西藏求學者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和終身教育的機會,先后開設漢語言文學等7 個本科專業和護理學等5 個專科專業,在校生4446人,畢業生人數8081人。
作為"求學圓夢行動"項目的載體之一,"新型產業工人培養和發展助力計劃"探索了"送教進企業""學習不脫崗"的新型產業工人培養模式,圓了很多產業工人的*夢。累計招收本專科農民工學員137萬人,畢業生近百萬。
3.教育扶貧
實施*教育扶貧系列工程。一是對"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教育扶貧。二是對教育部定點幫扶縣河北青龍、威縣開展定向幫扶。三是實施"長征帶"教育扶貧工程。四是助力農民*生和新型產業工人培養。從2017年至2020年,預計資助5萬名貧困地區鄉村基層干部和建檔立卡貧困人員接受本專科學歷繼續教育,資助10萬名農村務工人員、農村中*教師等接受職業技能培訓、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資助100個深度貧困地區基層學習中心建設云教室、網絡機房,向廣大貧困地區免費推送海量的各類優質數字化學習資源,共建共享,提升國民素質。
4.職業教育學分銀行
推進學分銀行制度理論研究,形成以學習成果框架為核心的制度體系,提出了"框架+標準"的技術路徑,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一系列認證工具(手冊)。
大力推動實踐應用。與相關高校和行業協會成立學習成果互認聯盟。在*31個省市自治區、20個行業設立了70個學習成果認證分中心。研發了可以支撐億萬級學習者開戶、存儲、積累與轉換的信息服務平臺。為480萬學習者建立了學分銀行賬戶。組織了60多家不同類型機構開展標準制定、標準應用、資源共享與學分互認等項目,探索不同類型學習成果之間的橫向溝通和縱向銜接。
為配合推進國務院職業教育1+X重大制度實施,在教育部直接領導下,承擔"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建設任務。
5.非學歷教育
成立老年*,面向老年人和養老服務從業人員開展學歷和非學歷繼續教育。依托"教育部社區教育研究培訓中心",面向*社區居民開展社區教育。面向全社會藝術愛好者開展傳統山水畫、書法等全民藝術教育。與*婦聯合作面向*婦女開展"精彩人生女性終身學習計劃"。面向*中*教師、專業技術人員等行業從業人員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等。
經過努力與探索,初步形成了非學歷教育與學歷教育相結合、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相銜接、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相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嶄新發展局面。
6.國際交流與合作
作為ICDE(國際開放與遠程教育理事會)執委會成員單位,積極參與世界遠程開放教育治理,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和贊譽。2017年10月,ICDE第27屆世界大會在加拿大多倫多市舉行,國際評審委員會將的"杰出機構獎"授予**。
積極配合"一帶一路"倡議。截止到2019年5月,與國(境)外22家主要合作伙伴簽署了合作協議。結合"職業教育"走出去,與"一帶一路"沿線部分合作籌建批海外學習中心。目前在贊比亞、坦桑尼亞建成的海外學習中心已經投入運營。
編撰出版我國部遠程高等教育發展研究報告——《*遠程高等教育發展研究報告》,編寫我國套對世界典型*進行全景式研究的系列叢書——世界*案例研究叢書。
7.未來愿景
堅持扎根*大地辦教育,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補短板、創特色,擦亮*的牌子。未來30年,分"三步走"建設世界*。未來5年,著力實施"1233"工程,即打造一支隊伍、提升兩種能力、建好三個體系、實施三大戰略。打造一支隊伍即打造一支基于互聯網思維、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講政治、重落實、奉獻有為的國開隊伍;提升兩種能力是提升教師全球化教學資源識別和應用能力、提升學校"互聯網+"教育教學的管理和治理能力;建好三個體系是建好網絡安全體系、質量評價監控體系和創新驅動發展體系;實施三大戰略是啟動學歷教育創優提質戰略、社會培訓發展壯大戰略、老年*做優做強戰略。通過綜合施策、多措并舉,努力把學校建成我國終身教育的重要支柱、社會教育的重要平臺、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渠道,基本建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