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國際性舞蹈藝術盛會——*新疆國際
民族舞蹈節日前在烏魯木齊開幕,世界洲風格各異的舞蹈節目與*優秀的民族舞蹈輪番亮相,人們在大開眼界的同時,也在思考:作為一個多民族*,我國民族傳統
舞蹈如何在繼承、保護與發展方面做得更好,進一步增強國際影響力?
一些舞蹈藝術家、專家和學者近日指出,舞蹈界當務之急是要摒棄浮躁、惡俗、跟風的不良風氣,多多創作出精、新、美的民族舞蹈。
表演:露、透、俗大行其道
8日舉辦的首屆*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開幕式薈萃了國內外數十個精心準備的民族歌舞節目,以“精湛的舞蹈演出和大氣磅礴的舞美設計”廣受好評,整體上看,是“一場體現了國際性與民族性特點的高水準演出”。
*舞蹈家協會名譽主席賈作光以專業的眼光對個別節目加以評價:“有個別節目對服裝的處理顯得莫名其妙,使觀眾根本看不出來是哪個民族的舞蹈?!狈粗Z作光對歌舞《刀郎麥西來甫》贊不絕口,“非常有藝術感染力,顯示了真正的維吾爾族精神面貌?!?/CLK>
賈作光認為,當今少數民族舞蹈作品數量很多,但出類拔萃的精品卻很少?!坝械淖髌访褡屣L格不濃,舞蹈屬性模糊,有的節目除了音樂和服裝還可以看出是哪個民族外,舞蹈語匯、動作姿態、技巧上根本看不出來是哪個民族的。有些服裝改革讓人難以接受,露、透、瘦幾近泛濫。我并非說此樣式不可以用,而要用得適當?!?/CLK>
“比如把傣族舞蹈文雅端莊的婦女體態,改成用肚皮舞的擺動來展示,過分強調中部體態的搖擺,呈現出妖媚性感的扭胯,嚴重削弱了傣族婦女純靜、文雅、沉穩的形象。又如,有些舞蹈過分強調少數民族男子的野性,突出其不文明粗野形象。這些都是我們應當堅決反對的獵奇審美取向?!?/CLK>
創作:雷同化、“拿來主義”現象突出
首屆*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在有“歌舞之鄉”美譽的新疆舉行,其用意不言而喻。
“但是,有‘舞蹈文化資源大區’稱號的新疆,近年來,鮮有高質量、具有鮮明省區特色的精品力作問世,反而是大量似曾相識、題材雷同的作品一年年被‘克隆’?!?/CLK>
新疆舞蹈家協會名譽主席杜漸對此感到“非常痛心”。
如何在繼承和保護的同時發展創新?這個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舞蹈編創人員。
新疆藝術副院長、新疆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塔來提·吐爾地說,一些編導在創作中經常把許多民間的舞蹈素材直接堆砌、拼湊,而不是經過提煉再進行創作,造成了民族舞動作風格的雷同化。有的舞蹈作品嫁接了阿拉伯舞、印度舞,甚至俄羅斯、西班牙等國舞蹈的動作元素,形成了不倫不類的舞蹈作品,這樣的作品無疑是失敗的。
賈作光也認為,借鑒應協調、得當、合情合理。有的作者在借鑒時把現代舞很多動作攪和在少數民族舞蹈之中,把舉、抱、滾、爬不加分析地塞進舞蹈之中,弄得少數民族舞蹈風格混亂,還美其名曰“突破與創新”,真讓人啼笑皆非。
不少舞蹈藝術家和專家們認為,保護不等于原封不動、畫地為牢,要接受少數民族文化發展更新這一客觀現實,只有在此前提下,各民族舞蹈藝術才能形成多元化的特色。
呼喚:舞蹈創作要走出象牙塔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民族舞蹈已在世界舞臺嶄露頭角,并獲得大獎,如黎族的《三月三》、朝鮮族的《扇舞》、傣族的《金色孔雀》、蒙古族的《鄂爾多斯》、維吾爾族的《摘葡萄》、回族的《花兒與少年》以及漢族的《紅綢舞》《跑驢》《荷花燈》等。
那么,當今舞蹈家到底應該表演什么?舞蹈藝術家在貼近生活的同時怎樣表現獨特個性?
對此,*舞蹈家協會副主席李毓珊認為,經過長達20多年的藝術實踐,我們得出這樣一個藝術主張,即“濃郁的民族風格、強烈的時代氣息和鮮明的時代特色”相結合的藝術主張?!敖裉斓奈璧妇帉б褎e人沒有的拿出來,要在創造過程中融入時代的特征和時代的風范?!?/CLK>
*舞蹈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馮雙白說,長期以來,我們非常遺憾地注意到,舞蹈界的編導們常常沉醉在自己的象牙塔里,不注重當前社會形勢,而是閉門造車,群眾關心什么喜歡什么,他們不了解。
不少觀眾向記者表示,平常經常接觸到秧歌、廣場舞蹈,還有青少年跳的街舞,但是對傳統的民族舞蹈仍然情有獨鐘,“因為好的民族舞蹈總是能感染人、打動人,給人帶來美的享受”。
賈作光向同行們發出寄語:“編創人員要積極深入到群眾中,深入生活,學習、體驗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再用自己的才智創作出時代所需、人民所愛的精、新、美的民族舞蹈作品?!?/C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