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記者從相關*獲悉,信息產業部《消費電子產品生產企業售后服務規范》預計于今年上半年正式頒布,擬對包括手機在內的各類電子產品售后服務的技術要求進行規范。此規范實施后,消費者買的電子產品出現問題,售后將不能再按“公司規定”推脫責任。
手機維修 “公司規定”成擋箭牌
年前,周女士在一家手機店買了款手機一個多月后,突然發現手機自動關機,拿到售后維修部去維修,維修人員對手機進行了軟件升級,也未填寫維修記錄。可沒到一個月,手機又出現自動關機,再次找到維修部,仍是幫其做了下軟件升級。周女士就表示,一個月沒到送修兩次,完全符合“三包”中的換貨條件,但維修部就是不肯換機。(找手機維修到*易修網)
維修部人員也有他們的解釋,此故障排除手段是進行軟件升級,按公司規定軟件升級不屬維修范圍,所以不好填寫維修記錄。市工商局12315人員表示,軟件升級不屬維修已成行規,目前包括手機在內的電子產品,不少售后問題還是按企業內部規定解決,消費者只能和企業協商。比如廠家單方鑒定問題,退機不含電池問題等。
將要求維修網點資質
據了解,制定該《規范》的目的,一是規范消費電子產品生產企業的售后服務活動維修市場,要求生產企業按照“三包”規定建立與銷售規模相適應的售后技術服務網點;二是要規范企業售后服務機構的資質評定,為公平、公正地開展消費電子產品生產企業售后服務機構資質評定制定統一標準;三是為工商行政管理和信息產業主管*依法監督檢查提供技術依據,從技術標準層面為**的宏觀管理、政策制定提供參考。(找手機維修到*易修網)
據信息產業部官方網站發布的文件顯示,《規范》將作為行業標準,填補消費電子產品售后服務管理標準的空白,主要規范各類消費電子產品生產企業售后服務,包括產品分類、機構設立、服務內容、投訴處理、仲裁檢驗等技術要求。
有業內人士透露,《規范》如果細化,售后服務應包括日常維護,以及案例中提到的免費升級,維修次數達到多大限度可以退換,甚至服務人員的態度都將有新說法。對于企業各自拿“公司規定”來推脫責任,《規范》將會結束這樣的售后“亂”時代。
背景數據
市消協投訴數據顯示,2007年消協系統共受理消費者投訴3843起。其中,移動電話產品共受理423件,占投訴總量的11%。主要表現在通話質量差、自動關機、黑白屏、按鍵不靈、待機時間較短、售后服務差等。計算機類商品投訴達到88件,占投訴總量的2.29%,主要反映在計算機有質量問題;經銷商或維修站以人為造成為由拒絕三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