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回到教育當中,本質取決于父母和孩子之間建立的關系是怎樣的?
這里涉及到里面很重要的理論:定義聯系反應模式。我們拿工作舉例讓大家更容易理解。比如說你跟領導匯報工作,你跟領導講:領導,現在市場越來越難做,怎么辦?領導,客戶有投訴怎么辦?領導,有員工要離職了,怎么辦?如果你是領導,這樣的員工你喜歡嗎?長久以往,領導每次見到你就會頭疼。你一進到了領導辦公室,沒有開口,他一看到你,心里面就會有不好的感覺,覺得你又要講一些有問題的事情,他會很有壓力。那在他大腦里面對你的定義:你是一個有問題的人。這是由他過往的經驗決定的,在他的經驗里,每次見到你,他就會聯系到過往把問題匯報給他的場景,他就會煩躁或者焦慮,就會有不舒服的反應。你是負責任的,可是你傳遞給領導感覺會很不舒服。*終就導致了領導和你之間的關系會很僵硬,對你反感。這就是定義+聯系+反應的大腦運行模式。
那我們再回到家庭當中,對于孩子來說,他對學習的定義是什么呢?當他在學習的時候,我們父母就會說:"寫作業時坐好了啊!""筆拿好!""別分心,好好寫作業啊。""怎么還沒寫完,磨磨唧唧的。""這個作業怎么又錯啦,你怎么回事兒?""今天考試怎么考得這么差?""這題你怎么能錯呢?"那對于孩子來講,一談到學習,他會聯系到之前的各種場景,體驗父母對他各種不滿、要求、指責、批評,就會讓他很壓抑,*后就形成了負面的定義聯系反應:孩子一學習,他就聯想到過往在家里做作業時候的場景,就產生很壓抑的反應。
*糟糕的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甚至走極端,建立了一個更負面的定義聯系反應,為什么會這樣呢?當孩子生病、抑郁時,就不用學習,感覺更輕松,他還能得到父母的關心,安慰和陪伴,會讓他體驗到溫暖。人的潛意識就知道了生病就可以不用學習,這樣會輕松。人的本能會保護自己往減少痛苦的方向發展,結果就會要求身體生病或者心理抑郁,甚至終結自己的生命來避免痛苦。
現在我們會發現整個社會,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越來越突出,抑郁比例在提高,而且還在往年輕化、兒童化發展,2019-2020國民心理健康報告里面,有一組數據讓人觸目驚心:
*階段:抑郁檢出率約3成,其中重度抑郁檢出率約7.6%-8.6%;
高中階段:抑郁檢出率約4成,其中重度抑郁檢出率約10.9%-12.5%
什么概念?*生里平均40個就有12個孩子或多或少被抑郁所困擾,而這12人里更有3個孩子是重度抑郁!
所以孩子不愛學習,本質是沒有愉快輕松的學習體驗,和孩子建立好關系,才是學習的開始。
從《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頒布開始,意味著父母學習時代的到來。只有父母才能幫孩子,其他誰也幫不了。
劉聰文家庭教育*為什么接下來不再給青少年兒童(孩子本人)提供免費咨詢?
*,占用了平臺大量人力物力,幾乎三分之二。
第二,就是提供咨詢后,可以暫時緩解,但一回到家,或過幾天又會打回原形,所以家長不咨詢或沒有覺知,那么我們做再多也沒用。
第三,錢丹塞恩心理平臺正在轉向家庭教育,主要為家長,學校提供專業的家庭教育指導,系統平臺,大數據*測評,動態評測等技術和軟件支持,這樣可以從根源上去真正解決孩子的問題
因為很多家長,為了孩子,不是不愛學習,是亂學,學了用不了,或學了更焦慮,或成年人的認知,沒辦法系統學習,這樣根本沒辦法支持到孩子或幫到孩子。
第四,目前,錢丹塞恩大量測試,開發針對家長如何支持孩子,如何教育,養育孩子的一對一課程,家長不用具備高深的專業知識,不用學太多的基本知識,我們的一對一課程,一學就會,一學就能用。
一課一招,一招多用。真正以用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