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職業學校五年制 【招生簡章】
學校秉承"勤奮、求實、敬業、創新"的校訓,堅持以服務需求為導向,以產教融合為動力,優化結構、調整布局、規范管理、強化特色、樹立品牌,打造具有湖湘特色的新時代中職學校,以"一切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為辦學宗旨,重質量、抓管理、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推行"工學交替"、"訂單培養"、"預備員工"、"現代學徒"等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共建實習實訓基地,推進校企文化對接,為畢業生提供高質量、高品位的就業單位。
永州職業學校五年制 【招生簡章】
永州職業學校五年制 【招生簡章】
護理注重教學與臨床崗位的協同融合,邀請了多名省、市三級甲等醫院的護理、助產擔任護理、助產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委員,建立了兼職教師庫,其中包括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9名;在北京、上海、廣東及本省等9個省市的170余家二甲以上醫院建立了實習就業基地,為學生臨床實習和就業提供了有力。與湘潭市中心醫院合作開展以課程為中心的團隊式聯合教學,與中南湘雅二醫院合作開展重癥監護(ICU)和手術室護理兩個專科護士培養項目,與湖南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開展中醫護理專科護士培養合作項目,助產專業與湘潭市婦幼保健院建立了校院深度合作關系,實行"1.5+0.5+1"的工學交替教學模式,均得到醫院和學生的高度肯定。開辦訂單式培養"一醫護理新星班",開設了涉外護理方向"中德"項目班,與專門機構合作培養赴德國工作的護士。
本專業現有校內校外兼職教師共19人,其中專任教師9人,合作企業提供的兼職教師10人。專任教師中"雙師型"教師9人。實訓教學團隊中有1名教授,1名副教授, 1名高級實驗師,其中9人具有醫師。形成了以學校、企業高級職稱人員為雙專業帶頭人、中高級職稱教師為教學骨干的整體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近年來,學校有兩名教師在全省高職院校多媒體課件制作和講課比賽中均獲第二名;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教師,在和省級科技期刊上發表口腔醫學和口腔醫學教育科研論文20余篇;5篇論文獲省市級獎勵;發明醫學專利3項,有4人次主持或參與了高職教材的編寫,2人次任主編。還自編了體現新技術、新方法、新規范的具有口腔醫學技術職教特色的教材。
學校秉承"勤奮、求實、敬業、創新"的校訓,堅持以服務需求為導向,以產教融合為動力,優化結構、調整布局、規范管理、強化特色、樹立品牌,打造具有湖湘特色的新時代中職學校,以"一切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為辦學宗旨,重質量、抓管理、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推行"工學交替"、"訂單培養"、"預備員工"、"現代學徒"等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共建實習實訓基地,推進校企文化對接,為畢業生提供高質量、高品位的就業單位。
永州職業學校五年制 【招生簡章】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
培養目標
掌握一定的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知識;掌握醫學影像技術基本理論和熟練的醫學影像設備操作技能并取得技師資格,能在基層醫療機構從事醫學影像技術工作及相關工作。具有較熟練的計算機基本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網絡應用知識;包括X線檢查技術、CT檢查技術、核磁共振檢查技術,對設備常見故障能夠進行正常維護和檢修。
主干課程
開設有公共課程、專業課程、質拓展課程等模塊。主要課程:人體斷面與影像解剖學、醫學影像成像原理、影像電子學基礎、醫學影像設備學、放射物理與防護、醫學影像檢查技術、醫學影像診斷學、超聲診斷學、放射治療技術以及介入放射學基礎。
就業方向
臨床醫療機構的普通放射檢查、CT檢查、超聲檢查、核磁共振檢查等崗位。
各級醫療機構的醫學影像設備管理工作崗位。醫學影像設備生產廠家、經營從事相關的技術服務工作崗位及其他崗位。
可考證書
畢業當年可考衛健委、*聯合統考的醫學放射影像技士證(助理技師證),工作1年后可考醫學影像放射技師證;在校期間可考勞動*發放的職業技能上崗證,如:乳腺攝影上崗證、 CT技術上崗證、MR技術上崗證、DSA技術上崗證、NMI技術上崗證、CDFI上崗證
永州職業學校五年制 【招生簡章】
護理注重教學與臨床崗位的協同融合,邀請了多名省、市三級甲等醫院的護理、助產擔任護理、助產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委員,建立了兼職教師庫,其中包括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9名;在北京、上海、廣東及本省等9個省市的170余家二甲以上醫院建立了實習就業基地,為學生臨床實習和就業提供了有力。與湘潭市中心醫院合作開展以課程為中心的團隊式聯合教學,與中南湘雅二醫院合作開展重癥監護(ICU)和手術室護理兩個專科護士培養項目,與湖南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開展中醫護理專科護士培養合作項目,助產專業與湘潭市婦幼保健院建立了校院深度合作關系,實行"1.5+0.5+1"的工學交替教學模式,均得到醫院和學生的高度肯定。開辦訂單式培養"一醫護理新星班",開設了涉外護理方向"中德"項目班,與專門機構合作培養赴德國工作的護士。
本專業現有校內校外兼職教師共19人,其中專任教師9人,合作企業提供的兼職教師10人。專任教師中"雙師型"教師9人。實訓教學團隊中有1名教授,1名副教授, 1名高級實驗師,其中9人具有醫師。形成了以學校、企業高級職稱人員為雙專業帶頭人、中高級職稱教師為教學骨干的整體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近年來,學校有兩名教師在全省高職院校多媒體課件制作和講課比賽中均獲第二名;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教師,在和省級科技期刊上發表口腔醫學和口腔醫學教育科研論文20余篇;5篇論文獲省市級獎勵;發明醫學專利3項,有4人次主持或參與了高職教材的編寫,2人次任主編。還自編了體現新技術、新方法、新規范的具有口腔醫學技術職教特色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