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分*持續強化對我技術封鎖、經濟封鎖的大背景下, 建議有關*調查“全民”使用外語的狀況、評估智能時代“全民”學外語的價值 外語學習不能以損害其它能力為代價,建議取消全部非涉外專業的外語考試! 外語,對于非涉外專業的人來說,只應是一門選修課一,公共英語必須是與*和社會的要求無縫對接的,而不是根據學生的語言基礎,從可能達到的目標來提出所謂“一般要求”或“較高要求”。 從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召開加強高校公共外語教學改革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把公共外語納入*戰略,要求公共外語教學致力于培養既有專業又懂專業領域外語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到一個月后的10月17日教育部印發“新時代高教40條”等文件,決定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提出以新工科建設為抓手,推動醫學、農林、文科教育創新發展,培養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拔尖人才,我們可以看到*在外貿和科技等領域與國際的競爭與合作中,多么渴望公共英語能為*培養具有較強英語交際能力的新工科、新理科、新醫科、新農科的創新人才。也就是說, 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思路,改變基于新生當下英語基礎和公共英語課時來設計教學目標的做法,而是直接對準新工科人才培養要求來培養*生的英語能力,比如培養他們直接讀懂自己所學專業的英文文獻等等,從而有效汲取所學專業的世界前沿信息。 第二, 公共英語必須是專業性的而非通用性的,即定位為學生的專業院系服務,根據學生的專業學習需求來設計課程。 公共英語不是中*英語教育的延伸,不僅僅是語言難度上區別,更是語言內容上的區別。 它必須是專門用途英語而非通用英語。公共英語教材是因*專業而異的,而非所有專業都通用。課文應該是信息性的而不是趣味性的,即應該結合學生專業學習來學習他們專業內容的英語表達,而非經典范文或名人散文佳句欣賞與誦讀。 如對新生的教材,電力石油公共英語教材應圍繞能源種類,能源危機,能源政策和能源可持續發展等,如土木工程公共英語教材,主題可以是世界橋梁,園林設計,鐵道發展等,這些既結合學生專業,又拓展了他們的專業知識學習。高年級的公共英語教材可以利用學生各專業內容作為語言分析的媒介,幫助學生了解他們專業的典型語類(如期刊論文和實驗報告)或典型工作場景的內容是如何通過英語來構建和表達的,訓練他們閱讀專業文獻并學會用英語撰寫專業文章。 第三,公共英語必須培養學生科學素養而非僅僅是人文素質。一些觀點認為,科學素養是理工學生的事情,和文科學生無關。但是在西方高校,普遍提倡的是Stea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s,mathematics),即科學是一切*的基礎。 科學素養首先信息素養,即培養學生汲取和判斷信息真假的批判性思辨能力。 由于世界知識的90%是由英語傳播的,而我們又處在知識爆炸和信息飛速傳播的時代,能否從大量不相關的信息中很快汲取所需的資料,并通過分析和評價來綜合這些信息,將其轉化為能說明問題的證據,對*生專業學習極其重要。 其次,科學素養體現在用文獻和數據說話。如果中學的英語寫作還可滿足于從語法詞匯角度判斷一篇作文的好壞,那么到了高校,文章必須是基于文獻(sources)和數據(data)的,即杜絕I think,I believe(我想,我相信)這些大話甚至空話。比如說plagiarism is increasingly popular on Chinese campuses(剽竊在*里越演越烈)這樣的句子在高考作文里還可以勉強通過,但在*里寫這句話如果沒有提供證據,又缺少類似seems,probably(好像,很可能)這些語的話,就是不可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