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孩子時,你有考慮孩子的感受嗎?
思茅青少年心理輔導機構性價比高的疏導精選名單出爐(行業動態在線更新)
1
有一個媽媽在朋友圈分享說"剛剛吼完孩子,真的很后悔,心疼兒子成為了我情緒不穩定的犧牲品。"
引起了大家的同感。多少孩子在默默地當著父母的出氣筒啊。
講真,孩子真的需要你這樣去罵嗎?
其實,很多時候你的焦慮往往比孩子的問題本身更可怕。
比如一個孩子剛剛學說話,口齒不清,一著急就結巴。我想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這種情況。
小小魚有時候急著跟我說一件事的時候,就會急得說不清,我會聽著,告訴他慢慢來,一句話允許他說幾遍。
慢慢地,他不再說話打結,表達越來越流暢。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說不清,心里很著急,這個孩子今后讀書怎么辦?會不會變成一個結巴子?怎么辦?
被焦慮控制之后,父母就會嚴厲而急切地關注這個問題,*遍可能耐心教導,第二遍還老樣子。直接就劈頭蓋臉地罵過去,結果孩子越說越結巴。
本身一個不嚴重的問題,被父母焦慮的情緒影響著,變成了真正的問題。
2
吼孩子時,你知道孩子的感受嗎?
我們常常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而忽視孩子的感受,這是很多父母及教師的一個弊病。
父母打著愛的名義,用父母的權威,期待孩子能夠言聽計從。一旦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固執的堅持或者犯了小錯的時候,就去威脅吼叫。
帶著情緒的教育是*無用的教育。
因為你在吼叫的時候,孩子的內心是被封閉的,因為心理保護機制會讓孩子進行自我保護。
有的孩子會用手捂住耳朵躲避,有的孩子用哭來保護自己。因為你吼叫造成的傷害太大。
德國有一本非常出名的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是一只可愛的企鵝寶寶向我們講述了它和它媽媽之間的非凡經歷。
"今天早上,我媽媽發脾氣,沖著我生氣地大叫。
結果,嚇得我全身都散開飛跑了......
我的腦袋飛到了宇宙里,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里,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
*后發脾氣大叫的媽媽又將我找了回去,將我修補好。
媽媽跟我說"對不起",我也原諒了媽媽。
在父母吼叫傷害中的孩子,內心充滿恐懼,甚至會瑟瑟發抖,他們靠著天馬行空的神游來逃避令人恐懼的現實世界。
父母一兩次的傷害,孩子會把傷口修補好,因為只要改了就還是我的好父母,不過還是會留下滿身傷痕!
如果時間久了,吼叫成為教養習慣了,那父母就要考慮孩子的心理傷害了。
不要覺得孩子小,不懂事,其他他們什么都明白。
孩子的內心很柔軟。小小的他們會犯錯。
成長就是一個犯錯和改錯,叛逆到懂事的過程。
孩子總是愿意原諒"暴力父母"的過錯,知道父母是心情不好,不是不愛我。
孩子永遠善良得站在父母的立場上理解父母,而我們呢,是否也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氣?
在為人父母的路上,能一次也不吼叫的父母我不知道有沒有?
因為我自己也曾對著孩子發過火,看到孩子嚇怕的樣子,非常的后悔。
所以我就想著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孩子的成長是父母的一場修行,說的真好。
3
父母情緒穩定,家庭會更加溫暖,才能給孩子安全感。
相愛的父母,總是會在歲月中變得溫和,那些尖銳的棱角會被磨平。
如果孩子生活在一個天天雞飛狗跳的家里,能感受到幸福和快樂嗎?
假如父母不再相愛,就會摧毀孩子心中的城。
如果沒有一個幸福溫暖的家,孩子的世界將是昏暗無光的。
沒有愛的滋潤,心靈就會*暗一步一步吞噬。
為什么看到父母吵架,孩子就會痛苦。
盡管你推開孩子,告訴他說不關他的事。
可是他還是會悲戚,會做出一些行為來試圖改變一點什么。
因為孩子會覺得這些跟自己有關。
我一直記得一件事。
那是我們村的一個哥哥,比我大五六歲。
有一次他的弟弟跟我說他哥哥跑了。
他弟弟是我的玩伴,我當時就很奇怪,問他為什么。
他說因為家里吵架,哥哥受不了就跑了。
那時候他讀中學,我們剛讀*,不懂事。
但那時候我就想不清為什么他爸爸媽媽吵架,他要跑掉呢?
多年后,做了父母我才明白。
孩子天生是想去平衡父母的關系的,這個從平時的玩樂中就能看出。
比如我們玩背唐詩的游戲,我們和孩子輪流背誦,中間可以有一個人拿著書,拿書的人可以偷偷瞄一眼,當然更有優勢。于是我跟孩子媽媽就爭那本書。小小魚就來做裁判了,他看到誰占了優勢,就會去幫助那個劣勢的人,總是試著去平衡。
如果哪天我將家里弄亂了,挨了他媽媽的批評,他會要媽媽不要說了。
如果哪天我一急說他媽媽沒做好,他又跟我說,不要這么大聲。
而我們笑著,鬧著,講著他不懂的笑話,他也會跟著傻笑著,好像自己懂了一樣。
小小的孩子,總是渴望父母能夠相親相愛。
孩子需要情緒平和的父母,需要溫暖的家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