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語文
課程名稱 | 語文 | 開設學期 | 第1、2、3、4、5學期 | |
參考學時 | 總課時為270(基礎模塊144+職業模塊(54+72)),建議學期周課時分別為4、2、2、3、4。 | |||
課 程 目 標 | 素質目標 | 1.具備深刻、敏捷、靈活、批判和創造性的思維品質; 2.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提升審美境界,在生活、工作情境中運用口語和書面語,表現美、創造美; 3.具備理解文化的意愿和學習漢字、漢語與*傳統*傳統文化的興趣; 4.初步具備對*文化的理解吸收、傳承和發展的意識,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吸收人類文化知識積累和創新成果,培育勞動精神,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 ||
知識目標 | 1.熟悉《通用規范漢字表》一級字表中的漢字,了解漢字特點; 2.掌握學生學習必需的語文基礎知識,掌握日常生活和職業崗位需要的現代文閱讀方法、寫作方法、口語交際要求; 3.初步掌握文學作品欣賞方法和淺易文言文閱讀方法,積累文學作品相關的文學常識; 4.掌握基本聽、說、讀、寫的方法; 5.逐步認識和掌握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基本規律。 | |||
能力目標 | 1.具備整體感知和領會文本的能力,理解文本的思想內容、常見寫作手法及語言表現力,閱讀總量不低于 100 萬字; 2.具備根據學習、生活和職業工作需要進行表達與交流的能力。能進行介紹、交談、即席發言,寫作條據、書信、總結等應用文,語言表達清晰通順。能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開展積極的言語實踐活動; 3.具備對語文課程涉及的文化常識、文化現象進行梳理的能力,背誦、默寫課本中的名句、名段、名篇,寫出自己的閱讀感受; 4.具備感受和理解文本中蘊含的不同時代和地域的文化的能力,增加文化積累。 | |||
主要內容 | 1.語感與語言習得、整本書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職場應用寫作、微寫作、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實用性閱讀與交流; 2.中外文學作品、古代詩文、*革命傳統作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品、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科普作品、古代科技著述選讀; 3.進行口語交際、寫作、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相關訓練。 | |||
教學要求 | 1.借助語文課程這個載體,結合中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將思政教育理念滲透到教學中; 2.開展以學生自主體驗、合作學習、主動探究為主要方式的言語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讀寫聽說活動,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課前、課中、課后相結合的方式,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課程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習慣;利用超星在線教學平臺開展信息化教學,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不斷增強教學的實效性與針對性; 3.采取形成性考核方式進行課程考核與評價。其中過程性評價占40%,終結性評價占60%。 |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由一批省內外*型、 "雙師型"、高素質、治學嚴謹的中青年教師擔任教育教學、行政管理工作;秉持"德技雙馨"的人才理念,實行全封閉準軍事化管理,學生在校嚴格按照"六化"要求作息,即"學生士兵化、校園軍營化、生活制度化、舉止文明化、行為規范化、學習職業化",科學精細高效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學校專業前沿、時尚,師資力量雄厚、雙師型教師教學、行業和崗位穩定、前沿、時尚、陽光、體面。學校的專業老師均為擁有多年行業工作經驗的精英或專業人才,實踐經驗豐富,與傳統的純理論教學模式不同,將根據在技術上零基礎的 實況,將行業*新需求融入教學過程,真正讓學生們在輕松、快樂中學習。
"職校生就業不再是難事",目前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科技水平還很不平衡,經濟建設仍需要數以千萬計的初級技術人才,職校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正在推行的勞動就業資格制度,也為職校生就業打開了暢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