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在學校教育中如何實施呢?應該說,各*都可滲透國學教育。語文本身已有學習古文的任務,就不必說了;數學可讓學生破解古典名題,了解*在數學發展方面的燦爛史;音樂介紹*的古典戲曲;美術引導學生賞名畫、識名帖、學剪紙、學篆刻等。但這些缺乏深度,猶如蜻蜓點水。有的學校還專門開設國學興趣班,如書法、國畫、吟誦、古琴、圍棋、詩詞等。這些途徑都有助于學生增加對國學的了解和熱愛。但僅有這些是不夠的,缺乏系統性,受教者面不廣。國學教育不應是培優教育,不是為特長生而準備的,也不是對思想、品德落后生的幫扶教育,國學教育應普惠到每個學生的發展。國學雖然沒有納入我國課程,在校本課程中應當設置1―2節課時,用以學習國學,做到有課時,有教材、有教師、有檢測,國學教育才能成為學校日常工作,才能面向全體學生,才能比較系統,才不至于淪為作秀,國學教育才有*。
執業方向
1、國學機構專、兼講師;
2、幼兒園、中*、中職、高等院校國學講師;
3、自己創業,開辦國學教育培訓機構;
4、國學公益事業傳播和推廣者;
5、做外國人士的中文及國學教師;
6、其他相關工作;
認證對象:
1、幼兒園、中*、中職、高等院校教師;
2、中職、高等院校在校*生;
3、通過學習*傳統文化,提升個人及子女良好品格養成的家長;
4、街道辦事處或居委會的社區工作者;;
5、熱愛*傳統文化并有志于從事國學教育的社會人員;
6、對*傳統文化教育感興趣的有識之士。
國學作為一門課程,在教材的選擇上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學校特別是*應選擇淺顯易懂,貼近學生生活、年齡的內容入手。低年級學習《三字經》《弟子規》,既朗朗上口,易于背誦,同時所傳授的該怎么站,怎么坐,怎么孝敬父母,怎么友愛兄弟,怎么勤學,怎么守信也是孩子成長中先需要懂得的。中、高年級可學《笠翁對韻》《千字文》《論語》《孟子》以及賞析古詩詞等,讓孩子從學禮儀規范到學如何做人,以及簡單地接觸哲學思想。這樣循序漸進,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易于學生掌握吸收。